开栏的话: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州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本版今起连载我州著名作家杨义龙(笔名一苇)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爱如长风》。《爱如长风》深入挖掘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诚信之星、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医生坚守在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村40多年来治贫、治病、治心的感人故事,敬请关注。
序章 爱洒黑惠江
我和这里的人们相处了四十多年,我们一起哭过笑过,我的生命早就融入了山石屏村,这里是我一生的牵挂。
——李桂科
山石屏之夜。
秋虫絮语,雨意绵绵,偶有核桃树上的水珠,滚落在夜色深处。
黑潓江隐隐的涛声,拍击着李桂科的窗户。在静谧的夜色中,他坐在书桌前整理麻风历史博物馆的资料。雨丝在山石屏的夜空,斜斜地织出细密的水帘。院子里的太阳能路灯,将薄薄的光穿透窗隙,洒在他清癯而略显疲惫的脸上。
在山石屏,他已经待了四十一年。
已是大半生,或许也算是一辈子,都抛在这里。他的青春,他的热血,都洒在这片土地。
见过他刚进山石屏时的照片,黑白的,浅浅的笑,二十三岁的小伙子,充满青涩与希冀。如今,他已白发稀疏,面容斑驳。
官方的称谓,这里是山石屏疗养院。民间的说法,这里是麻风村。2014年,正式更名为山石屏村,隶属于云南省洱源县炼铁乡茄叶村委会。
身为疾病预防控制医生,他先治麻风病,后做患者的康复,这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了心理、社会、经济的复苏,治愈他们身体的病患后,逐步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走出,重新回归社会。他费尽周折创办山石屏疗养院小学,之后又将麻风康复者子女送到中学、大学,现已分布各行各业。他带领麻风康复者种核桃、板栗、种苞谷、种蔬菜,养猪、鸡、乳牛、山羊,还很浪漫地养孔雀,让这美丽的蓝色精灵,飞翔在山石屏的天空。
昔日山石屏,路人掩鼻蒙口绕行。今天的山石屏,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旅游村。
退休前,李桂科以麻风院为家。退休后,他仍然留在山石屏,照顾麻风康复者,发展种养殖业,搞乡村旅游。2019年,他建起了中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
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他为何选择了“麻风病医生”?
有多次调离的机会,到县上,到州府,他为什么不走?
数百名患者先后治愈,终至“清零”,他为何还要留下来?
退休后,他为什么依然留在山石屏,和麻风康复者在一起?
这是个性情温和却内心倔强的医生,常人对他难以理解,甚至敬而远之。
他瘦削微躬的身躯、脑后稀疏的白发、恬淡谦然的笑容、宠辱皆忘的神色,令人感到亲近,仿佛是个和蔼的老师傅。
夜色深沉,雨仍在淅淅沥沥,虫声渐稀,涛声渐壮。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好医生、最美医生、中国好人、全国医德楷模,数十项荣誉,李桂科头上顶着耀眼的光环。尽管他已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却依然是那个朴实的邻家大叔。他穿着褪色的灰色夹克,开着辆跑了十万公里的“大众”二手车,要么奔跑在去山石屏的路上,要么就在山石屏。
在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拍的专题片里,他含着热泪说,他死后就要葬在山石屏,与那些逝去的麻风康复者继续聊天。
2022年9月1日,我来到山石屏,有些好奇却又惴惴不安。李桂科医生就坐在我对面的方凳上,轻言细语地讲述自己从医数十年的故事,讲述麻风病的历史,讲述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讲述山石屏的前世今生。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我们聊起古老的麻风病,聊起中国数千年传染病的大流行,感叹嘘唏。
此后的数月里,我与李桂科医生几次在山石屏同吃同住,走访麻风康复者。也到李桂科出生的村庄,回到他的单位,与他的家人、亲朋、乡邻、同事促膝交谈,随着走访的深入,李桂科这名平凡的疾控医生,在我心中渐显丰满伟岸。他的坚韧不拔,他的宽厚与善良,他的平等友爱,令我肃然起敬。我知道,很多媒体对他的宣传,还只停留在表面的赞扬。走进他的内心,才懂得他的苦乐年华,才知道何谓医者仁心。
在寒夜青灯下,我怀着崇敬之心书写,真实地记述李桂科充满大爱的人生,他的成长,他的家庭,他的婚恋,他的治病救人,他跟患者的甘苦与共,他扎根山石屏的坚韧与淡泊,他毕生的奉献……
这是对李桂科医生的致敬之作,也是向全国的疾控医生的礼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