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县市 >> 鹤庆

鹤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9/02 08:29

本报讯(通讯员 李月芹) 近年来,鹤庆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抓手,加强党政引导,强化系统性保护,构建“非遗+”模式融合发展,在巩固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中开启乡村文化振兴新引擎,助力乡村振兴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保障措施,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通过制定《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办法》《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项目保护政策措施,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用于发展公共文化设施、非遗传承保护、民族剧团建设等公共文化事业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旅企业培育、酒店客栈奖补等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村史馆、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等党建和文化资源,先后在草海镇新华村建立了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在六合乡南坡村建立了南坡白依文化传习中心,在金墩乡赵屯村建立了赵屯瓦猫传习中心,在金墩乡银河村金翅鹤村建立了鹤庆县第一个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综合体项目——“银河文化空间”,在新华村银器小镇打造旅游巡回审判法庭和非遗传承调解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各类非遗项目26项,代表性传承人242人,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州级项目9项、县级项目12项,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0人、州级传承人18人、县级传承人212人。

强化宣传引领,营造非遗保护传承良好舆论氛围。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将银铜器锻制技艺、甸北田埂调、白依人火草衣制作、甸南刺绣、手工造纸、瓦猫等乡村民间工匠技艺文化研习作为基层党建实训、文化展示、学术研讨等教育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春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不定期开展大型非遗宣传展示和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拍摄制作《阿达跳》《民间鹤庆》《云鹤情》等民间歌舞VCD光碟,积极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州组织的各类非遗巡展和研培活动,建成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习所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1个和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1个,有效提高了群众对非遗文化普及率和精神认同。同时,按照“1个总馆+9个分馆+114个服务点”模式,构建“县级总馆、乡镇分馆、行政村服务点”的基本框架,将非遗保护发展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着力推进非遗文化向基层农村延伸。

注重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模式深度开发。紧扣千年技艺传承,工匠“传帮带”,传承老技艺文化精神,通过成立鹤庆县民族手工艺协会,建立银器手工艺集中研发中心、文化研学和教育培训中心、非遗传承展示中心,采取“高校+文化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的协同创新模式,将非遗与产业、非遗与高校、非遗与传承人有机结合,创新传承实践,深入推动校企合作、电商融合、品牌建设等发展方式,挂牌设立银器锻制技艺教学实训基地,先后推进16所高校与县内8家企业结对。因地制宜,按需培训贫困群众掌握非遗技能、从事非遗产品生产,不断壮大全县银器锻制从业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寸发标”“李小白”“月辉银器”“走夷方”“寸银匠”等知名商标品牌效应,构建鹤庆银铜器加工“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助力全县非遗文化产业持续性发展。据统计,全县从事银铜器加工销售人员达1.8万人,年耗银300吨,年耗铜800吨,年产值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