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 讯 员 罗仕云 自柄坤 张菡 特约记者 陈应国 文/图
初夏,有“中国古梅第一村”之称的祥云县东山乡干海村委会朝阳村一派繁荣景象。一大早,村民们就在地里忙开了,冉冉升起的朝阳照在躬身耕作的村民脊背上,田间溅起的水花与淡淡的晨雾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优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在堆积着大量农家肥的山地里,村民李德兴、罗菊花夫妇顶着阵阵山风,为中药材续断搭建遮阳棚。“这里风太大,用遮阳网做棚顶常常会被风刮坏,年年都要买来新网重新更换。从自己家里的梅树林间砍些杂木枝条做遮阳棚顶,既省钱,又实用。”罗菊花说。
罗菊花家种植续断多年,每年可获得不菲的收入,今年已有1亩左右的续断可以上市。
朝阳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小村落,村民从清朝末年开始分批次大量种植梅树,用于酿造青梅酒、制作青梅果脯销售。这里还有着上百年种植卷丹百合的历史。近年来,干海村委会开始引导村民将百合与梅树套种,并鼓励群众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村民们像罗菊花家一样,成规模、上档次地在自家梅林中套种百合、刺薯等特色农经作物和续断、黄精等中药材。东山彝族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巩固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持续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该乡着力破解山区发展难题、构建和谐社会、壮大产业规模促增收,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生态”“特色产业+旅游”的发展新路子,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全力建设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居的美丽彝乡。
“我家种了5亩百合、1亩续断,去年仅百合就卖了7万元。” 在梅树旁的一片坡地里,正在给百合浇水的朝阳村村民自福兰说。因为加强了梅林的保护,田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土质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利于林下资源的生长。干海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积极探索“古梅树+百合”的套种模式,开发了青梅、青梅酒、药百合、百合饵丝、百合月饼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梅系列产品与百合绿色有机食品“双促双收”。同时,吸引了不少观赏梅花、采摘青梅体验,以及观赏百合花和百合管理体验的游客,走出了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仅在4月24日这一天,到朝阳村拍照、采风和洽谈投资办厂业务的游客及企业家走了一拨又来一拨。
近年来,东山乡立足当地区位优势、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围绕种植业、养殖业、生态扶持等方面进行巩固提升,在全乡形成了大古者、干海2个村以百合、烤烟产业为主要支撑,新朗、妙姑、新民3个村以蚕桑、肉牛产业为主要支撑,余食朗、外居苴、小庄子3个村以魔芋、核桃、青花椒、贡菜产业为主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乡共种植百合3000余亩,产值3500余万元;种植魔芋2500余亩,产值1500余万元;养殖肉牛9400余头,打造了亿元支柱产业,畜牧业生产向良种化、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在保证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全乡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余个,还培育了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