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相约“洱海论坛”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洱海论坛”与会嘉宾和媒体记者团考察采访纪实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10/11 10:11

10月8日下午,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中央、省、州市主流媒体及国外媒体到苍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生物多样性个性化采访。 我州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生物物种种类繁多,是云南省丰富生态系统类型的典型代表,拥有森林、草甸、灌丛、稀树灌木草丛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全州已查明高等植物种类共182科、927属、3643种;陆生野生动物763种,有国家级或省级保护动物51种,动物类群中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有11个门类在本地区均有分布;1992-2020年大理州共发现新物种、新记录种307种。

10月8日晚,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嘉宾和媒体采访团到杨丽萍大剧院观看民族音乐剧《阿鹏找金花》。 民族音乐剧《阿鹏找金花》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倾情打造,剧情来源于白族民间故事,讲述白族青年金花和阿鹏从相遇、相知到相爱的故事。全剧延续了杨丽萍原生态的艺术风格,将民族化、生活化、艺术化高度融合,通过现代科技将白族群众的劳动生活场景创作升华,将白族文化传承保护用现代艺术跨界表现,向观众展现苍山洱海及优秀民族文化无尽魅力。剧目演职人员共50余人,主要演员均为剑川石龙村白族青年。

10月9日上午,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嘉宾和媒体采访团到州博物馆进行参观、采访。 大理州博物馆建立于1986年,是云南省第一家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具有鲜明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堪称一座庞大的白族建筑艺术圣殿,是大理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收藏中心,集收藏、科研、保存、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目前,收藏文物16000余件(套),珍贵文物500余件。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0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0月10日上午,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嘉宾和媒体采访团在考察、采访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时被苍山洱海美景所陶醉,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或留影。

10月10日上午,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嘉宾和媒体采访团到周保中将军纪念馆进行参观。 “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艰苦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这是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周保中时给予的赞扬。周保中原名奚李元,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周保中从苏联回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14年转战白山黑水。期间,他带领抗联战士牵制日本关东军70多万人,消灭日寇20多万人,为抗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月10日下午,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嘉宾和媒体采访团到湾桥镇古生村参观、采访。 古生村是大理洱海之滨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白族自然村落,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时驻足洱海边,在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总书记指出:“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几年来,古生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紧紧围绕建设“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优先、彰显特色的原则,以规划引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着力建设更加美丽富饶、有传承有记忆的美丽乡村。

10月10日下午,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嘉宾和媒体采访团到喜洲镇璞真扎染博物馆参观、采访,并体验非遗扎染技艺。 璞真扎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精品展示”“繁花似锦”“扎染体验馆”五大主题构成基本陈列,业务范围包括参观休闲、学习体验、技艺培训、学术交流、文创产品研发、销售。

10月10日下午,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嘉宾和媒体采访团到喜林苑参观、采访,喜林苑老板林登与大家分享他的中国故事。 喜林苑(杨品相宅),一个把体验式旅行、教育游学、文化交流和社区互动全面结合的精品酒店品牌。依托古村落,改造老建筑,喜林苑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企业提供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体验,更为人性化、细致周到的理念注入各个服务环节,也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 本报记者 关友芳 罗帮义 文/图

10月8日至10日,参加2021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简称“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深入我州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杨丽萍大剧院、州博物馆、洱海生态廊道、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湾桥镇古生村、周保中将军纪念馆、璞真扎染博物馆、喜洲镇喜林苑等地进行考察、采访。

金秋十月的大理,苍山青翠、鸟鸣阵阵,洱海水面海菜花朵朵盛开……在各个考察、采访点,嘉宾和媒体采访团们实地了解大理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情况,亲身感受大理独特的魅力,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下这片绿水青山。近年来,我州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荒漠化石漠化土地要“绿洲”,多措并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进系统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洱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一次来到大理,我真切感受到了无论是政府、研究机构还是市民群众,都把生态保护作为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漫步在洱海生态廊道,今日中国杂志社英文部记者周琳边走边拍,她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参访过程中,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洱海,特别是大理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

“好的生态环境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在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立此存照”的洱海边,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与记者谈起此行感受,“大理人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具有典型意义。短时间来看,大理洱海保护付出了很多代价,但长期来看,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旅游的兴旺,也带来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大理未来发展要继续坚持这个正确方向,在保护中寻求新的机遇和发展,在绿色发展这条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