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芬
又是一年元宵节,千家万户张灯结彩,欢聚一堂,而这团聚,恰似划过天际的流星,短暂却又极致灿烂。看着五彩斑斓的花灯,我最怀念的是两个妈妈的汤圆。是的,我有两个妈妈,一个是我的亲生母亲,她将我视为掌上明珠,把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都倾注给了我;一个是我的婆婆,她视我如亲生女儿一般,每次回老家都会拿出珍藏的各种好东西给我,让我受宠若惊。两个妈妈都包得一手好汤圆,虽然手法和食材各有千秋,但里面包着的都是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爱。
母亲几乎会做所有的传统美食,汤圆也包得十分讲究。母亲的汤圆从春节前就开始早早做准备,专门去乡下赶集,精心挑选农民家里自己磨的糯米面,她说超市里买的糯米面不好吃。做馅时,要先把核桃、花生、腰果、芝麻等用香油炒熟,舂成碎粒,橘皮用小火烤至金黄,再碾成末,然后把大坨的红糖刮成薄片。所有的食材加猪油拌匀,就成了味浓醇厚的汤圆馅了。母亲通常把汤圆馅搓成小圆球,放在玻璃盒子里,放进冰箱冷藏室,以备过年做糖包和元宵节包汤圆用。最喜欢看母亲搓汤圆,她动作娴熟敏捷,先将糯米面团揪下一小团,像包包子一样将馅包入并揉圆,揉一个丢进热锅一个。看着汤圆在热水中扑腾翻滚,直至鼓胀成饱满的白玉丸,站在一旁的我早已直咽口水。待汤圆上桌,热乎乎地咬上一口,满口溢香,甜而不腻,再喝一口汤圆汤熨帖肠胃,这元宵节算是圆满了。
婆婆的汤圆与母亲的做法和吃法都有所不同。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一早点必吃汤圆。婆婆家的糯米是自家种的,年前,把糯米浸透后,抬到村里的碓窝去舂。舂糯米时,两手扶着架子,一只脚蹬地,另一只脚不停地踩着碓嘴,一下一下地砸石臼里的糯米。舂完后,还要用筛子筛一遍,把粗粒倒下去继续舂。一盆糯米,至少要舂两三百下。婆婆一辈子辛苦惯了,体力比我好,我上去踩十分钟就累得气喘吁吁。第二天,还要把糯米面放在簸箕里晒干,才能装进布袋里。婆婆的汤圆是没有包馅的。先在火塘上烧开一锅水,放入红糖末,打进几个荷包蛋,再加入几大勺自己酿的甜米酒,一边加热,一边和糯米面。婆婆捏的汤圆特别好看,揪出板栗大小的面团,搓圆后中间按一下,就像一个个元宝。起锅后,一人舀一碗,小汤圆中间飘着粒粒甜米酒,一人捞上一个荷包蛋,一大家子人围坐在洒满阳光的屋檐下,吃着软软糯糯的汤圆,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幸福绵长。
在此后的年月中,我品尝过各种汤圆,但都不如母亲和婆婆做得好吃地道。自从去年婆婆病故后,我对老家的汤圆愈发想念。虽然与婆婆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她那淳朴的爱和关怀,至今令我无法忘怀,难以割舍。
花灯盈盈,元宵又至,我又想起两个妈妈的汤圆,心中满是温暖的回忆。
汤圆——母爱的滋味,嘴知道,心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