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从贫困户到“男一号”

——记鹤庆县西邑镇西邑村乔仁甸乡村振兴“领头雁”寸双福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6/20 08:46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6月8日,记者再次采访鹤庆县西邑镇西邑村乔仁甸自然村村民寸双福的时候,他已从贫困户变身为导演张扬拍摄的纪录片《不一样的大理(院里院外篇)》故事中的“男一号”。纪录片播出后,寸双福的农家乐和他烹饪的山珍美味被大家熟悉,订餐的客人越来越多,他也成为乔仁甸村乡村振兴“领头雁”。

“10年来,寸双福凭借着自强不息,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了农家乐老板,再到电影里的‘男一号’,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得益于西邑镇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和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西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曙光介绍说。

青少年时期饥寒交迫

“我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放牛、割草、打柴、捡牛粪。饥一顿饱一顿,干活回来又累又饿,那时我就想,只要能吃饱饭,我就满足了。”寸双福说。

吃不饱,成了寸双福童年记忆里刻骨铭心的痛。寸双福小的时候,一家8口人挤在3间房子里。雨季时,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冬季时,外面刮大风,屋内刮小风。寸双福初中毕业后,拜村里的木匠为师,学习手艺,3年后,眼看就要出师了,年轻气傲的寸双福认为木匠没有出息,于是不听父母和亲人的劝阻,借钱买了几十头母猪,养殖生猪。眼看快要有收益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瘟让寸双福血本无归,还欠下了一笔“巨款”。被逼无奈,寸双福远赴深圳打工还债。

中年时期举步维艰

打工期间,寸双福受伤休养,父亲生重病,妻子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日子举步维艰,全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寸双福回到村里后,随着第2个孩子出生,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只好上山找菌子、挖竹笋,种包谷和白芸豆,但仅限于维持基本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寸双福发现村里的核桃中的奇形果深受外地人喜欢,于是就收购奇形果再次倒卖。

“一次,一位北京商人来我们村了解奇形果质量,我带她参观后,她想去我家看看,想到家庭贫寒,实在不好意思让她看到家底,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当北京商人看到我的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和我家的情况后,很心疼,回到北京就寄来两套衣服,还和我长期合作。感动之余,我是深深地自责,我没有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寸双福说。

脱贫攻坚实现华丽蜕变

2015年,寸双福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来到寸双福家,帮他制定脱贫计划。寸双福突然想起打工受伤时医生给他包扎的药物里有野生的中草药“重楼”,于是就上山采挖,挖回来移栽在院子里、花盆里,后来越种越多,家里有了两分多地全种上了重楼。第二年,重楼价格上涨,结出的重楼种子卖了7000多元;后来,寸双福每年种的重楼种子能卖两三万元。在寸双福的带动下,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庭院里种植重楼,“庭院经济”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

“2018年5月,省领导到我们村调研,我很受鼓舞,于是就有了依托资源开农家乐的想法。镇上和村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支持。我利用学到的木匠手艺,对老房子进行改造,2019年1月,农家乐正式开业了。”寸双福说。

农家乐经营三年多来,接待了上海、昆明、下关、丽江等地的大量游客,寸双福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认可,被评为了“云南省光荣脱贫户”。过去被大家戏称为“穷人甸”的村庄,变成了现在的“振兴村和幸福村”。大理州脱贫攻坚纪录片《不一样的大理(院里院外篇)》,讲述了寸双福的故事,他成为了纪录片中的“男一号”。

“到寸双福的农家乐吃饭要预定,他要到山里找食材,不预定吃不着,现在村里还有几家也在装修农家乐了。”鹤庆县西邑镇西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思源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