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一片茶叶染绿大山 一份初心带富群众

——记永平县龙门乡大坪坦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育志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7/14 08:56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我们大坪坦村在十年间,从没有一分水田到有了两万多亩茶园;人均纯收入从不足500元增加到一万多元,以前藏在深山无人知的落后村现在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旅游生态景区。”这是永平县龙门乡大坪坦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育志对过去十年大坪坦村的总结。

从前,大坪坦村“守着金山受着穷”;如今,“村因茶而美、民因茶而富、山因茶而翠”。这也是大坪坦村最真实的写照。十年间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的带动,他就是永平县龙门乡大坪坦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育志。

带头种茶 万亩茶园拔地起

大坪坦村平均海拔2400米,是全州唯一一个没有一分水田的行政村。过去,村民主要靠种植苦荞、包谷、萝卜、洋芋等农作物维持生计,“守着金山受着穷”是大坪坦村脱贫前的真实写照。

2003年5月,杨育志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上任后,他顾虑重重,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他日思夜想的问题。2004年,大坪坦村“两委”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专家支招,确定了发展生态茶的目标。然而,产业规划一推出,就遭到群众的反对。在一次入户做群众工作中,一位农户问杨育志:“要我们大家种,你为什么不种?”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第二天,杨育志就动员一家老小齐上阵,全家起早贪黑,第一年就种了50多亩茶。在杨育志的带动下,所有党员当先锋,带头种茶,全村生态茶种植出现了“我要种”“我能种”的喜人局面。当年,全村一共种了1056亩,实现了大坪坦茶产业从无到有;全村生态茶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年产量达250多吨,产值达33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不足500元增长到了近11000元。

想办法卖茶 茶产业蓬勃发展

从“穷窝窝”里走出来,更读得懂饭碗里的穷、感受得到贫穷里的苦。因此,要发展,就得解决村民最担心的卖茶问题。为解决这个后顾之忧。杨育志带领种茶户于2005年组建了生态茶生产经营协会。2006年,云龙大栗树茶厂到大坪坦组建了茶叶初制所。2007年,30户茶农收获第一桶金,一亩地的收入比以前翻了3倍,种茶农户一下子增加到了80多户,茶园面积成倍增长。云龙大栗树茶厂、博恒茶厂等拔地而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支部”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2007年,在杨育志的努力下,大坪坦村建成了首个茶叶初制所。引进了三家企业投资建厂,建成绿茶、红茶、黄茶、普洱茶等7条生产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00万元。三家茶企业成功开发了博南山、博南古道等茶品牌,大坪坦村的茶叶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

打响品牌 文旅融合走新路

茶树种起了,茶叶卖出去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面对成绩,杨育志没有停下奋进的脚步,经过考察调研、学习借鉴,大坪坦村党总支决定带领村民走茶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从2018年起,在谷雨节气这一天,大坪坦村开始举办谷雨春茶节,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助推了茶文旅融合发展。在杨育志带领下,大坪坦茶园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茶园”,大坪坦村先后获得了“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美丽村庄”“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等桂冠。

去年8月,永平县启动了永平龙门“离天空最近的茶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一条党建引领茶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正在大坪坦村铺开,体验一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成为众多游客到大坪坦村游玩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