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子忠 实习生 黎辰浩 文/图
8月27日至29日,参加2022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简称“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深入我州杨丽萍大剧院、洱海生态廊道、大理古城等地进行考察、采访。
沿途乔木、灌木、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林间蝉鸣声声,游客三五成群……微风袭来,被视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清澈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彰显着洱海水质的优良。在洱海生态廊道,眼前的这一切给嘉宾和媒体记者们留下了惊艳的印象。在各个考察、采访点,嘉宾和媒体记者们实地了解了大理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情况,亲身感受了大理独特的魅力,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下这片绿水青山。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理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传承传统生态文化中创新,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发展,在白州大地继续书写崇尚自然、保护资源、永续发展的时代故事,开辟了以生态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新境界。传承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保护观,坚决践行绿色使命,用绿色手段塑造生态之美;传承发展“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绿色发展观,加快壮大绿色经济,用绿色产业筑牢生态之基;传承发展“兼乎万物、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系统布局绿色空间,用绿色理念构建生态家园。
如今的大理,正沿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文化中承袭、在创新中发展,全力以赴将大理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
① 8月27日,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到杨丽萍大剧院观看歌舞表演《杨丽萍经典作品集》。演出收纳了舞蹈家杨丽萍众多经典之作,包括经典作品《雀之灵》,《雀之灵》是杨丽萍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源于自然,纯洁神圣,充满灵性,人生也因自然而美丽绚烂。
② 8月28日,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到洱海生态廊道考察、采访。截至7月,洱海生态廊道累计接待游客已超过600万人次,成为大理旅游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③ 8月28日,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到大理龙龛码头进行考察、采访。龙龛码头是恋人们表白的最佳胜地,大理倾力打造“最佳爱情表白地”是对“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的持续深化。
④ 8月28日,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乘坐洱海游船游览洱海,调研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近年来,我州不断加大洱海保护精准治理科技投入,数字赋能、科技支撑、智力支持为洱海实现科学治湖夯实了基础。
⑤ 8月29日,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到大理古城考察、采访。7月以来,云南旅游业强势复苏,大理成为省内外游客暑期出行的首选。据统计,7月1日至7月31日,大理古城接待游客159万人次,单日游客峰值最高时近6万人次。
⑥ 8月29日,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到大理古城垒翠园考察、采访。大理白族传统艺术建筑博览园里的22幢民居建筑,采用大理白族古建筑传统技法建设,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白族建筑的风格,而装饰它们的彩绘技艺和图案,都是白族传统文化之大成。
⑦ 8月29日,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团到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管大理石馆考察、采访。大理石馆占地5000平方米,汇集了当代诸多大理石展品,馆内通过实物、多媒体、影像、视频、历史图照、模型、图书文字、实景模拟体验等方式,展示了大理石文化和地方志文化,是一所集方志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交流和研究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场馆。
⑧ 8月29日上午,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部分与会嘉宾、记者到祥云县水目山开展调研。
[本报记者 夏传武 摄]
⑨ 8月29日上午,参加2022洱海论坛的部分与会嘉宾、记者到祥云县云南驿古镇调研。
[本报记者 夏传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