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大理:积极探索洱海保护治理与乡村振兴新模式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9/29 08:47

□ 本报记者 褚雪琴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百亩稻田里稻花飘香,一片灿烂。

“示范基地里的水稻长势良好,相比一般的水稻植株,这里的水稻根茎更粗、分蘖更多、稻穗更饱满,今年水稻丰收在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正在稻田里给学生做讲解。此时,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也正抓紧对水稻进行测产,赶在降雨前完成田间地头的工作。

年初,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人民政府三方联合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福锁出任院长。此后,全国科技力量不断云集大理,组建了绿色高值种植和面源污染防控协同的多学科攻关团队,旨在打造破解面源污染来源、创建作物增值、减少面源污染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大理模式”。

创建高值农业模式

拓展农民增收途径

大理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洱海是总书记情系的湖泊,如何走出一条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实现农民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一直是州委、州政府开展工作的关键。“通过组建专业的团队,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能有效助力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大理州科技局局长李宏才说。

水稻是洱海流域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传统的水稻种植存在产量低、养分供需不匹配、对环境危害大、绿色有机生产规程缺乏、农产品品质低等特点。“我们在古生村片区构建了洱海流域水稻绿色有机生产规程,筛选出适合洱海流域种植推广的水稻品种,采用有机覆膜水稻绿色种植技术,并施用与云天化公司一起研制生产的绿色智能肥料,现在我们种植的水稻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最重要的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很多。”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徐玖亮向记者介绍,今年古生村片区示范基地的水稻亩产有望达800公斤/亩,相比传统的400公斤/亩,整整翻了两番。

针对洱海流域种植体系“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的问题,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组建全国顶尖的科教和企业队伍,从绿色种植体系创新设计入手,先后与云天化集团、云南省烟草公司大理州公司、云南农垦集团和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从品种、管理技术方面构建绿色高值新模式,优化传统“水稻—油菜”“烟草—油菜”种植模式,初步构建水稻、烤烟、玉米和油菜薹绿色生产技术规程4个。同时,进一步创新绿色技术体系,创建绿色投入品支撑体系服务高值农业模式,实现水稻示范种植100亩、烟草示范种植120亩。以烟草种植为例,与传统模式相比,肥料投入减少50%,氨挥发减少5%,氮流失减少30%,磷损失减少20%。同时,突破高值小春季作物体系,以亩产值1万元为目标,探索引进高值“菜、花、油”油菜多功能模式以及多功能高值草莓模式、全季节鲜食玉米增值模式等,根据洱海流域特点和洱海高质量保护要求,协同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组织科研团队

破解流域面源污染难题

“我们的目标是减少30%至50%的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污染负荷减少10%,进而为洱海保护贡献力量。”张福锁介绍,针对农田“三高三不清”以及村庄污染防控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正积极创建“系统解析、精准防控、生态治理”的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新体系。

目前,建立了阳溪小流域古生片区4.8平方公里试验示范区,对1556个农户进行精准定位,系统排查1321个井盖,全面调查22个垃圾堆放点;对5235个田块精准测绘,对20种作物精确识别,对440个农户进行种植入户调研。同时,对古生片区进行了水系拓扑关系识别,调查水系89公里,对硬化地面、涵洞等进行调研,重点突破洱海流域碳氮磷污染产生—排放—输移衰减过程,对入湖负荷精准解析,基于洱海水质目标,提出全过程、分时区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减排措施。

近年来,大理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指导,不断引入各界人才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截至目前,已通过“校—政—企”合作模式建成了3个科技小院:古生村科技小院、磻溪村烟草科技小院和古生村乡愁科技小院。通过理念创新以及绿色技术的落地与应用,培养科技农民与能人,助力大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