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巍山新村:古韵遗千年 村庄更宜居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7/17 08:54

新村细奴逻故居。(摄于7月11日)

□ 通讯员 郑增纲 文/图

盛夏时节,笔者从巍山县城乘车7公里,来到国家级传统村落南诏镇新村村委会新村,只见该村靠山面水,村居建筑错落有致,古朴的院落随处可见,村庄下面成片种植的玉米延绵起伏,郁郁青青;村内水泥路面整洁,村口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广场照壁上的绘画多姿多彩;穿过村道,沿着石板小路往上走,一木一石都沉淀着岁月的痕迹,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生态宜居的村庄呈现在眼前。

新村是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的躬耕之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南诏国建立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历经十三代王,共254年,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是唐朝时期威震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的崛起和发展,为开发祖国大西南、推动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故居建立的南诏文化研究中心书院,目前收集、展示了中国西南及南亚东南亚地区学者所著关于南诏和南诏各族儿女的文学研究书籍2万余册,是全球研究南诏‘万里瞻天’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基地。”在细奴逻故居,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字明高正在向慕名前来观光的大理大学药学院师生介绍道。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全国各地彝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巍宝山土主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祖仪式由细奴逻的后裔——新村人轮流置办,每户轮流做“会头”,负责置办宴席、祭祀先祖、招待四方客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王祭祖晚宴”,也称作彝家“土八碗”,是彝族同胞念念不忘的“乡愁味道”。

新村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不少人家的墙壁和门头还绘有壁画。同时,彝族打歌、土主庙祭祖、彝族木雕、传统刺绣工艺、彝家“土八碗”等各种民风民俗和非遗文化也留存完好。走进新村,古树、古村、古遗迹、口口相传的往事,以及那些遗落在岁月深处的砖瓦碎片,仿佛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新村的辉煌过往。“参观了细奴逻故居,聆听了讲解员的讲解,我对南诏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这里环境真不错,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走走看看。”大学生游客和秋洁说。

在离细奴逻故居不远的村头,有一株千年古桂树。“相传这棵树是细奴逻当年栽给他妻子的。”字明高说。站在古桂树下,嗅着桂花醉人的清香,听字明高讲述细奴逻的爱情故事,眼前仿佛闪现出千年之前细奴逻和他的妻子男耕女织的场景。

“驻足新村生态廊道,感觉这里空气清新、贴近自然,有一种诗意之美。”正在对美景拍照留念的游客杨海洁开心地说。在新村,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又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新村积极争取各类资金约1128万元,用于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干净美丽宜居新农村,先后完成修建青石板游道、村内石板路铺设以及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公厕、彩画描绘等附属设施建设;建成了新村到巍宝山土主庙的青石板游道;在村脚的五道河,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并进行沿岸绿化美化。“现在五道河边的生态廊道已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字明高说。

站在村头俯瞰新村,别具彝族风情的小院、田地里忙碌的背影、绿树掩映的村庄,以及耳边飘过的鸟叫鸡鸣狗吠声、村庄幼儿园里欢快的儿歌声、沿村而过汽车的清脆汽笛声,如电影长镜头中的片段,逐一清晰掠过……整个村庄尽收眼底,这一刻,时光宛如在这里静止。看遍了城市钢筋混凝土的你,驻足新村,没准能让你回忆起儿时家乡的温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