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宾川沙址村:古朴灵秀中的慢时光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8/02 09:50

优雅清静的寺前村。(摄于7月19日)

□ 通讯员 张 镔 吴松江 自雨洁 文/图

流水潺潺,绕村而过。沿着水的声响,沙址的灵秀随之悠长。从县城驱车30公里,便来到了鸡足山脚下的沙址村,在路的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址村的标志性建筑“洗心桥”,有很多游客和身着白族服饰的村民在桥上拍照留念,这座古色古香的洗心桥也成为了沙址村一个备受欢迎的打卡景点。

沙址村,地处宾川县鸡足山南麓,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辖寺前村、百草龙、萝卜地等11个自然村,被评为省级旅游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古往今来,沙址是鸡足山的门户,是朝山拜佛的必经之地,也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这里独特的文化底蕴就像一坛珍藏千年的老酒,醇厚芬芳,余韵无穷。

在沙址村,随处可见青瓦白墙、鸟语花香的农家小院,当地村民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农家乐,用一道道诱人的美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走进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的几棵百年古板栗树高大挺拔,茂盛的枝叶如同几把巨大的绿伞,为小院的夏天带来了清爽惬意。两位身着白族服饰的妇女正在绿荫下忙碌着,为游客准备食材。女主人张丽英说,最受欢迎的菜基本都是当地的特色菜,如冷菌炖土鸡,鲜香入味、滋补养生;腊肉炒鲜笋,香甜爽脆、回味无穷;白参蒸蛋,如豆腐般细腻,入口即化;凉拌树花青蛙皮,酸爽开胃,堪称野菜中的经典;金雀花酥和油炸乳扇,主打一个“脆”字,奶香四溢的乳扇再蘸上一点玫瑰花蜜,香甜酥脆,幸福感瞬间爆棚!

俗话说,“靠山吃山”,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用勤劳和智慧将大自然的馈赠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也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这是来自大山的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

很多人到某个地方旅游都会担心吃得不好,或是住得不舒服,但来到沙址村您完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随便走进一家民宿、客栈都让人觉得环境优雅、古朴自然,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近年来,得益于鸡足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多的精品客栈、民宿在沙址村悄然兴起。沙址村积极引导挖掘文化资源,探索民宿+艺术、民宿+本土文化,留住乡愁,使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旅游文化体验成为民宿产业的发展优势,目前,全村共有140多户农家乐、客栈、民宿,有100多户从事旅游产品销售,旅游年收入达4200万元。

沙址村是安静的,如若不是百年的古树在这里见证光阴,斑驳的青瓦在这里记录风雨,院外的围墙在这里等待归人,便会不知不觉让人忽略了时间的流逝,慢的力量,需要用心去阅读。广西游客蔡女士说,沙址村景色迷人、环境整洁、民风淳朴,非常适合旅居,她每年都会来住两个月,这里就是她理想中的“养生天堂”。

每天闲暇之余,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就会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目前,全村有洞经古乐队、金花阿鹏艺术团、寺前村民间文艺队等60支文艺队伍,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我们从小就爱唱山歌小调,更爱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用文艺表演的方式把白族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为我们这里的旅游发展作一点贡献。”村民张丽英笑着说道。

“大理海子么哎哎,白茫茫的,哥子,妹子,哥约妹子朝山……”

洗心桥上,白族同胞们婉转动听的《朝山调》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驻足聆听,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多元的白族文化为沙址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白族霸王鞭、白族小调、山歌对唱、白族三道茶等让游客耳目一新,浓郁的民族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活力,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感受白族文化的魅力。深圳游客陈先生说:“歌曲很好听,很有吸引力,虽然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从他们的笑容和歌声中能感觉到他们在幸福地对歌。”

“这里的村民都很热情很淳朴,我们到村里去,他们都会拿出各种水果和茶点来招待我们。这里的环境和人文我都很喜欢,气候也非常好,所以,到了夏天我们都喜欢结伴来沙址村旅居。”广东游客林女士高兴地说道。

这里水美村美,百年古树,苍翠欲滴,是宜居宜业宜旅的健康生活目的地;这里民风淳朴,乡风浓郁,迦叶道场,霞客仙踪,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感受异域风采;这里自然、人文景观、民族文化、餐饮美食和融一体,在灵秀生长、诗意徜徉、光影斑驳、时光律动中,让人有了独一无二的知足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