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巍山群力社区:古镇乡愁浓 社区产业兴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8/07 09:22

群力门前的“微景观”雕塑为特色小镇添彩。(摄于7月20日)

□ 特约记者 陆向荣 通讯员  赵雷梦怡 文/图

清晨的阳光,穿过东山顶上薄薄的雾霭,洒在巍山县南诏镇群力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绿树成荫的文献广场上人来人往,有的在散步聊天,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晨练……人们都在尽享着生活的美好。广场边的群力门在晨曦中显得更加古朴,这道门是上世纪50年代为纪念巍山县各族群众齐心协力自发组织参与修通关蒙公路而建的,标志着一种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的“巍山精神”,而群力社区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群力社区位于巍山古城西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群力门一脚踏进南诏古街,恍如进入了梦里的另一个世界,一种触手可及的温暖或苍凉,便不由自主地涌荡开来,让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长长的街巷,青石板铺就的街面,高大的进士坊,青瓦黛墙绿青苔,屋檐鸟儿嬉戏,台阶兰草飘香。“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作为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群力社区如今仍保留着大量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和古民居,其中崇正书院、徐家大院等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铺满青石板路的水坝街,如今还有一家叫“李记世生客店”的老马店,已经经营了五代人。

“过去的群力社区主要以发展传统农业特别是蔬菜种植为主,如今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也开始了产业转型。”群力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泗海介绍说,近年来,群力社区通过党建引领,依托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保护利用为原则,在保护和延续地方传统风貌与人文环境的同时,动员居民利用古院落等,打造民俗精品客栈及特色休闲场所,既能让游客感受古城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收入。记者随赵泗海来到下北隅居民小组正在打造中的“若隅北院”客栈,主人慧子来自昆明,8年前到巍山后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先后向社区居民租赁民居开起了“清欢”“凡尘小院”等休闲民俗客栈。

一架高台,就是一台场景;一台场景,就是一台戏。在群力社区,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深厚,高台社火是当地群众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愁,它融合了我国古代的杂技和戏曲的表演成分。在过去,每逢遇到重大的节日或重大的庆典活动时,当地老百姓就会想到高台社火表演,而如今随着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台社火也成为了向外地游客展示巍山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窗口。家住下北隅居民小组的陈建是巍山县高台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当演出前的日子,他就会和师傅钦志成忙着选演员、整理道具、排练节目……“虽然忙,但是自己很喜欢。” 陈建笑着说。

古镇乡愁浓,社区产业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还成为群众增收的又一渠道。群力社区以传统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非遗+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游客从中获得深度体验,让居民增加收入。就在离社区居委会不远的大富建材城阿依布玛民族工艺有限公司里,共产党员、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布扎代表性传承人刘春丽,每天都带着当地妇女进行巍山传统民间手工艺制品——布扎制作,如今公司有固定员工14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800多人,产量最高时实现年产值380多万元,年支出劳务费120多万,为帮助妇女增加家庭收入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省、州、县妇联评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有人说:“历史越丰厚的地方,越有美食。”在群力社区最著名的,要数上北隅居民小组黄家柱开的老黄嫂店,今年60岁的他,靠匠心打造的一碗碗饵丝,养育了一大家子人,成为饵丝烹制技艺巍山火肉饵丝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他烹饪制作的“最大碗火肉饵丝”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巍山县素有“小吃天堂”“中国名小吃之乡”等美誉,群力社区的小吃同样以品种多样、做工精细、风味独特而著称,蕴涵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除火肉饵丝外,还有一根面、青豆小糕以及手工面条等老字号名特食品,漫步在群力社区的大街小巷上,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让人流连忘返,让大家在体验古城慢节奏的生活之余,通过品味舌尖上的巍山享受浓厚的乡愁味道。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如今的群力,古院、非遗、美食……蕴藏着绵长的历史文脉,守候着不变的乡土情怀。进入新时代,群力社区正以古朴乡愁带动文旅融合,以服务业、手工业、旅游业、蔬菜种植业为主,以“群力精神”激发产业兴旺,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