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宾川寺前村——

文化点亮乡村振兴路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1/29 09:28

□ 通讯员 唐方香

宾川县鸡足山镇寺前村在鸡足山南麓,是上鸡足山的必经之地。全村400年以上的古板栗和古核桃林木有600余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摘获“全国最宜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文明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桂冠。寺前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始终坚持追寻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显底气。

追根寻源 保存记忆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寺前村始终坚持重塑乡土文化,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建设乡村精神家园,筑牢乡村振兴之根。该村十分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村落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了县级白族传统文化民间彩绘传承人1名、白族“三道茶”传承人1名、县级“朝山调”传承人1名,沙址白族文化研究会被列为大理州白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基地。同时,推动文化的活态化利用和发展,成立了白族文化研究会、沙址洞经古乐传习所、洞经古乐协会,先后整理了《迎宾曲》《开经偈》《祭孔调》等13首洞经古乐,开展洞经古乐等文化培训,出版发行《沙址文化》《品读沙址》等书籍刊物,成立了沙址金花阿鹏艺术团、鸡足山民间文艺队、洞经古乐队,积极组织参加县内外展演。

文以铸之 弦歌不辍

寺前村始终坚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涵养乡风文明,将优秀文化逐步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不仅有效地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还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不断构筑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在全村开展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养老”为主题的敬老村创建工作,每年重阳节开展孝亲敬老座谈会、组织文艺活动、评选表彰孝亲敬老先进,不断滋养了孝德文化传承和发展,这样的活动已持续了6年。该村还将孝亲敬老、爱国卫生和每月主题党日结合起来,实现月月都有敬老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寺前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更加和谐稳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精简客事,成立村红白理事会,规范客事办理,只允许办红、白两种客事,并规定办客的规模和菜品的数量,严禁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和铺张浪费,净化了民风民俗。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弘扬优良家风等系列主题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美”,树立了良好的乡风文明。

文旅融合 生生不息

寺前村坚持以文旅产业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将现有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让文化参与地方发展、融入群众生活,为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依托白族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规划和部署,对全村进行传统村落改造,完成了景观河道治理、白族民居改造、村间道路硬化、白族文化广场建设、人畜饮水、排污治理、村间绿化亮化等工程。传统村落改造后,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旅游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20年以来,该村共引进2家企业投资了3家品牌民宿酒店;2022年末,全村游客接待量约12万余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23700元。企业到寺前村投资经营的同时,也把行业优秀的管理人才带了过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该村已回引返乡创业青年4人,引进培养导游、酒店经营管理人才30余名。同时,寺前村大力挖掘特有文化资源,举办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以“文旅+节庆”赋予“文旅+乡村”发展新内涵,着力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放大文旅融合的加乘效应,仅2023年火把节活动就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增加收入10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