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三塔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综合新闻

第A3版
三塔文史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1年1月2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弥渡花灯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李光景 杨华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和文化立州的大好形势下,弥渡花灯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2008年6月,弥渡花灯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月,弥渡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12月,县花灯剧团演出的现代花灯剧《正月十五闹花灯》双双荣获全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和全省第十届新剧目展演一等奖,在2010年云南省花灯艺术周花灯小戏展演中,作为大理州代表队参演的花灯小戏《普发兴推炉》荣获二等奖,等等。但是面对诸多的荣誉,我们要居安思危,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承载着民族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本文就弥渡花灯的保护继承与创新发展谈几点思考。

    保护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

    花灯艺术自从明代传入弥渡,在地域化的演绎过程中,吸收了当地彝族、白族文化艺术元素,形成了以《小河淌水》、《绣荷包》、《弥渡山歌》、《十大姐》为代表的、富有兼容开放风格的弥渡花灯,并传承于后人。

    弥渡县花灯剧团1956年2月成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尽管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有过几次折腾,但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弥渡花灯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创作、整理、改编出一大批花灯剧目,参加国家和省、州文艺汇演、展演均获得过大奖,深受观众的欢迎。随着时代的变迁、演职人员的变动,一些优秀传统剧目,尤其是传统古装节目离我们晚辈演员远了,离观众就更远了。从志书中得知:1956年3月,由我团首任团长包应禹收集整理、编剧张永泰改编的传统花灯小戏《大舜耕田》、《规划到乡》参加云南省文艺汇演分别获剧目整理、集体表演二等奖和表演一等奖,同年10月,自创花灯歌舞《十二月花》参加云南省青年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和优秀表演奖。1957年2月,县花灯剧团青年演员杨庆和、吴丽华随云南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有传统花灯小戏《张仙桥访亲》、《柳荫晒鞋》、《刘秀封功》、《竹四郎》等都先后获奖。这些传统优秀剧目,既是剧团保留节目,也是弥渡花灯艺术的根脉。

    首先是全团演职人员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保护继承弥渡花灯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弥渡县花灯剧团是大理州唯一的县级专业剧团,也是全省有完整建制的5个县级专业花灯剧团之一。它承担着弥渡县花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弥渡花灯的普及提高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其次是要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倾力打造弥渡花灯传统剧目。要组织编剧、导演和演职人员翻箱倒柜搜集弥渡花灯传统剧目剧本,精挑细选、重新排演,打造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让观众留下长久回味和深刻印记的弥渡花灯代表性经典剧目,长期保留,不断增添丰富内容。再次是加大投入、强势推进,扩大弥渡花灯优秀传统剧目的影响力。重新排演的优秀传统剧目,一方面先在县城上演,并录制成光碟,然后用数字电影在农村巡回放映,向全县农村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另一方面采取广场文化展演活动,引导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传承弥渡花灯传统优秀剧目;再一方面通过参加每年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文艺汇演,省新剧目展演、花灯艺术周展演,扩大弥渡花灯传统优秀剧目的对外宣传和影响。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追根溯源,弥渡花灯是历史上人口迁徙、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产物,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太祖平滇”带来的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传入弥渡后,吸收借鉴了当地白族、彝族音乐舞蹈元素而演绎出的地方剧种。从它的调主要来源,可以清晰地看出弥渡花灯创新的脉络。一是源于明清吴歌小曲。这部分数量虽然少,但却很重要,如[倒扳浆]、[叠断桥[、[劈破玉]、[闹五更]等流传最广,弥渡至今广为流传的《走板》、《罩毛驴》、《接姑娘》、《虞美人》、《苏州花数》、《闹五更》、《斗乡城》、《傍妆台》等。二是源于省外的民歌小调。弥渡花灯曲调中流传的《虞美人》、《掐菜苔》、《叹五更》、《贪花叹五更》、《玉娥郎》、《阳雀调》、《叠断桥》等都与省外民歌有相似之处。如《虞美人》与江苏的《姑苏风光》,《掐菜苔》与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叹五更》与安徽的《穿心调》,《贪花闹五更》与上海民歌《春调》,《叠断桥》与江苏民歌《茉莉花》。三是源于其他剧种。如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流传来的《磨豆腐》、《补缸》、《湘子渡妻》、《柳荫晒靴》等。随着这些剧目的传入,同时也带来其音乐唱腔。如《乡城亲家》中唱腔[斗乡城]、[罩毛驴],《王大娘补缸》唱腔中的[补缸调],《大舜耕田》唱腔中的[栽秧闹五更],以及由《打花鼓》中演变而来的[老爷花鼓]、[少爷花鼓]、[夫妻花鼓]、[姊妹花鼓]等系列花鼓。四是源于本地和毗邻地区的山歌、小调。弥渡花灯音乐以徵、羽调式为主,尤以羽调式居多。这与吸收弥渡民歌[田埂调]、[采花调]、[放羊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抗战文艺工作者把话剧、歌剧《刀劈王老五》、《张二小从军》、《送郎参军》,滇剧传入弥渡,本地花灯艺人受其影响,把滇剧移植为花灯,唱“灯夹戏”,如《关汉杀妻》、《匡胤送妹》等等。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弥渡花灯表演艺术有了更新更大的进步,从内容到形式、手法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创新,在参加省州各类赛事中获得的大奖,正是得益于艺术创新。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推进,艺术资源的优化整合,其他姐妹艺术的激烈竞争和冲击,弥渡县花灯剧团面临严峻的形势。基于这种状况,弥渡花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首先,要明确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提高艺术质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充满艺术魅力的花灯精品,用弥渡花灯奏响时代主旋律。其次,全体演职人员要“固守消亡,创新发展”的危机意识,树立“内容为王、创意制胜”的创新意识,要把弥渡花灯跷得更丽、更有魅力,把《小河淌水》唱得更响亮、更有感染力。要大胆创新、大胆彰显艺术个性,以个性化的艺术创新展示弥渡花灯的风格。再次,要寻找新的创作形式和表演形式,大胆借鉴姐妹剧种的艺术精华为我所用,只要不改变弥渡花灯的艺术风格,只要能让观众认可,就要大胆地去从剧目创作、音乐唱腔设计、舞蹈动作编创等方面去创新,把最具特色的一面展示出来,使之成为云南花灯艺术百花园中常开常艳的奇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0872-6985888 6985999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综合新闻
   第A3版:三塔文史
   第A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B1版:社会新闻
   第B2版:新闻视界
   第B3版:旅游周刊
   第B4版:专版
弥渡花灯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图片报道
三个时代的春节记忆(下篇)
徐悲鸿与鸡足山
巍山彝寨过年古俗
《永平回族研究》创刊
云龙历史上的著名诗人——黄桂
“巍山旅游文化系列丛书”编纂工作启动
祥云切实做好董友弟墓石雕群像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