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洱海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9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逝的柴垛

□ 李灿斌

我的故乡在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右所镇波头村,这里背靠覆钟山麓,面朝西湖,风光秀丽。从少年外出求学、工作,一转眼,三十余载光阴飞逝。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每家每户堂屋前堆积如山的柴垛。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各家各户的厨房里,都有一个土灶。灶膛前面有一个剁墩,供做饭人劈柴用,剁墩旁边堆满了柴,还有引火用的干松毛、树叶、桉树皮等。灶膛旁边的小洞里放着火柴、点火用的松明子。一个火钳子和一个吹火用的火筒,成为当时厨房的标配。

民以食为天。遇到柴火回潮,只会冒烟,就要影响一家人开饭的时间了,此刻就要用火筒不断地吹气助燃。火烟弥漫在整间厨房里,很多时候,火不如人愿,烟子熏得人睁不开眼睛……火终于点燃了,要尽快再添柴。柴火伴着燃烧后的烟味道,弥漫在整个厨房里。

由于灶膛很大,很费柴,乡亲们称为“老虎灶”。做好一顿饭,要烧20多斤的柴,大家整天都为“烧什么”而发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上山砍柴,便自然是农村大人、小孩的必修课。砍柴的生活是辛苦的,常常是天刚蒙蒙亮,大人小孩就出发,几个小时的路程,太阳出来时,才到达砍柴地点。大家向着水冬瓜、杂木、松枝挥刀,汗流浸透了背上的衣服。中午,太阳烤得人直流汗,筋疲力尽了,还得强撑着整理好柴,捆绑好。然后背着柴一步一颤移动双脚,慢慢下山。

回到家后,把柴晾晒在院子里,等干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整整齐齐堆积在堂屋前。每年夏天到冬天的大半年,每天都是如此艰辛,等到堂屋前伞台子上的干柴像一堵高墙那样严严实实。父母紧绷的脸才会舒展一些,“烧什么”的问题有着落了。

今年五一节,我回到老家,姐姐一家搬进了新居。崭新的小洋楼里,早已没有柴垛堆放的位置。我和姐夫在厨房里一边聊天,一边看着姐姐在做饭。地板一尘不染。台面瓷砖光亮。洁净无比的厨房里,电冰箱、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消毒柜……应有尽有。合上电闸,短短20多分钟,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丰盛晚餐便上桌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通过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工程,通过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以及西部电网提升工程的实施,通过家电下乡等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家乡跨入了电气化的新时代。每家每户堂屋前堆积如山的柴垛,在我们的记忆中越行越远,最终消逝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大理日报社新闻热线:15087275888 15087275999
大理日报社新闻职业道德监督举报电话:0872-217236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洱海
   第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5版:社会
   第6版:深读
   第7版:健康
   第8版: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
我州举办反邪教知识专题讲座
“践行中国税务精神”书法美术摄影展开展
我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组织工作者及科技教师培训会顺利开展
图片报道
消逝的柴垛
图片报道
香酥梨园话增收
南涧:党员突击队聚合力助攻坚
漾濞:乡村护林员 守护山林的“活地图”
巍山:土地有了“证”农民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