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关于推进沙溪古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年02月01日

□ 何美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剑川县沙溪古镇充分发挥和挖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剑川县沙溪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但在沙溪古镇的保护、开发和建设中还存在单点过度开发、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为此,笔者对如何做好沙溪古镇建设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打造“大沙溪”规划格局。剑川县沙溪古镇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沙溪一地一时的发展,要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要坚持“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将剑川古城—剑湖—石宝山—沙溪—弥沙—马登—老君山—羊岑等旅游资源环线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多层级旅游环线,推动全县发展布局、资源配置、资源管理的统筹协调。要瞄准“世界一流、中国唯一”的目标,高标准编制完善大沙溪发展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对沙溪定位规划、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运营管理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突出沙溪原住居民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的特色文化、生态资源、传统手工艺、传统建筑风貌,着眼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和风貌、挖掘特色产业潜力,以客栈、民宿的建设带动周边18个村落的发展,不断夯实沙溪全域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二、改善交通,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路网。立足沙溪古镇的区位和交通条件,积极争取和实施道路交通工程项目,实现沙溪古镇交通与周边地区的路网互联互通。要在提升沙(溪)牛(街)公路、马坪关公路等级的基础上,实施沙坪村至石龙村连接公路、平甸线提质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快鹤剑兰高速公路沙溪连接线、剑洱公路建设。要着眼长远,做好大兰铁路、平甸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建成连接东南北三个方向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内连全县8个乡镇,外通大理、保山、怒江、丽江、香格里拉的交通网络。

三、强化监管,盘活“空心村”资源。加大农村“两违整治”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监管工作机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执行力,严格执行村庄建设规划和房屋建设风貌管控,确保农村宅基地建设、管理的规范性和连续性。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的要求,探索建立“空心村”治理与利用的机制,对全镇各自然村的闲置古旧民居进行全面排查,加大古旧民居收储力度,对闲散资源进行集中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开发、多方合作等市场化手段,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盘活“空心村”的土地、老旧民居等资源。通过“空心村”盘活利用,实现富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闲置资源盘活,有效缓减农村建设地土地需求矛盾,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人居环境。

四、规范标准,打造沙溪美食品牌。沙溪自古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地参、麦芽糖、豌豆凉粉和鸡豆凉粉、豌豆粉皮、四荤四素八大碗等都是沙溪传统的美味佳肴。要将沙溪特有的农特产品、自然资源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建议旅游、市场监督等部门要引导建立特色行业规范标准,规范生产流程,保证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美誉度、知名度,让游客“吃、购”在沙溪。要加大客栈、民宿、宾馆、酒店的投资、管理力度,提升档次、打造特色,让游客“住”在沙溪。

五、生态优先,打响沙溪生态旅游品牌。高标准实施好黑潓江生态廊道、古镇绿化、甸头月牙潭、下科湿地公园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项目,提升重点区域环境。加强沙溪田园风光保护,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做细农业生态、乡村生态、山区生态、林业生态等旅游产品开发与保护,积极推进农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采取疏浚、清淤和种植生态防护林等方式,加大沙溪坝子内旧河道、旧沟渠的生态修复,逐步减少辖区内沟渠、河道、库塘等水利设施的硬化率,保存好田园牧歌式的原生态风光。

六、突出特色,加强原生文化挖掘与传承。要在现有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民族民俗文化展示、歌舞乐展演的基础上,加强对农耕文化、马帮文化、集市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古滇戏文化、白族语言文化、山区民族服饰文化等原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文化特色,借助中央美院、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机构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原生文化,保存乡土文化记忆。要注重在村镇开发建设中融入传统原生文化元素,确保与原有村镇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相统一,让传统原生文化成为留得住人的乡愁记忆。

七、强化招商,以市场化运作推进发展。目前,沙溪特色小镇建设奖补资金使用全部聚焦到核心区,这有效补齐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商业娱乐、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短板。同时,要树立大沙溪发展意识,强化核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把沙溪特色小镇建设逐步拓展到周边村落,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本地居民积极参与到沙溪发展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要突出本地居民的主体地位,调动沙溪古镇周边村民参与小镇建设热情,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确保古镇发展真正做到共商共建共享,使发展成果惠及到每一个原住居民。

(作者单位:大理州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