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10月29日

时光掠影探寻祥云青海湖之变

祥城镇伍家村村民王春能查看套种在烟田的青豌豆。

花农正在申洱花卉产业园基地采花。

项目建设前,干枯的祥云青海湖。

项目建设后,青海湖上群鸟飞。

项目建成后的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之青海湖水库全景。

那是一片怎样的绿色?又是谁携希望,润泽此地?

初抵祥云县青海湖,一声声清脆的鸣叫从湖面掠过,一只只不知名的鸟儿,羽翼上沾着点点雨珠,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青海湖,祥云人民的“母亲湖”,在历经沧桑后,迎来了新生。

历史上的祥云青海湖

祥云青海湖,是滇中高原西部的天然淡水湖泊,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地处祥城镇、沙龙镇境内,位于祥云县城川坝子的最低凹处、云南驿坝子的上端。自古便有“青海月痕”之美称,是古时“祥云八大景”之一,曾被称为青湖、青龙海、青海,自元代起得名青海湖。

历史记载中,对青海湖曾有这样的描述:“在县之东南青龙海,水光如镜,秋月涵之,更觉澄湛。”可以想象,在古代,它宛如一面巨大的宝镜,映照着天空的明月,为祥云县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与浪漫。它以澄澈的碧波,无声地润泽着这方土地的每一寸山川、每一株草木。

祥云县青海湖承上启下的地理优势,既可承接上游来水防洪调蓄,又可解决环湖及云南驿坝子农田灌溉用水,对区域气候、环境、生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围湖造田、围湖造塘现象普遍,让青海湖遭受了重创。2009年,祥云县遭遇3年连旱,湖面急剧缩减,曾经波光粼粼的湖水渐渐退去,湖水面积仅剩1.73平方千米,蓄水量降至346万立方米。湖面严重缩减,防洪、蓄水能力削弱,青海湖原有的生态被破坏,雨水少的年份,青海湖干涸见底,沿湖周围的村庄无水可用,周边农田无法耕种;雨水多的年份又导致洪涝灾害,解决水源问题成了祥云县的一大难题。

碧波粼粼白鹭飞

2009年,祥云县持续遭遇3年旱灾,全县库塘蓄水严重不足,农田干涸,人畜饮水困难,旱情牵动人心。于是,烟草行业扛起纾民困、解旱情、保民生的政治责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工作,责无旁贷投身反哺农业的实践中。

2010年12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投资3.4434亿元援建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该工程项目包括“一湖一河一库”(即青海湖水库扩建工程、中河蓄水灌溉工程和品甸海水库加固扩容工程),青海湖扩建后湖面3.95平方千米,环湖堤9.88千米,坝顶宽度6.5米,总库容由346万立方米增加到1924万立方米。中河蓄水灌溉工程建设河段29.53公里,增加蓄水146.24万立方米;品甸海水库加固扩容新增蓄水220万立方米。水源工程建成,受益农田30万亩,其中水库扩建改善受益乡镇灌溉面积0.8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64万亩。濒临消亡的祥云“母亲湖”重新焕发生机。

2013年,青海湖水利风景区获批成为国家级AAA水利风景区;2021年,祥云县投资5600万元,实施青海湖“1+3”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2023年2月,青海湖水库满足地表水Ⅳ类水质要求。

如今,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地区监测到的鸟类达282种,数量年累计达60余万只,种数均呈增长趋势。青海湖已成为黑颈鹤、大天鹅、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成为水鸟翱翔、碧波荡漾的生态美景胜地。

水润田兴幸福来

向远眺望,秋雨浸润的田地里,贡菜、秋豌豆等农作物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我种植烟叶有30多个年头了,我们这里气候干旱,烤烟移栽季节需要保苗的时候没有水,只能靠肩挑或者拉水,路程远一点,肩膀还会被磨破。后期采收季节,青海湖水又涨起来,会有涝灾,靠天吃饭非常不容易。”祥云县祥城镇芮家村委会伍家村村民王春能在田间认真查看套种在烟田的青豌豆时感慨道。

随着青海湖项目的实施,王春能的担忧烟消云散。近些年,王春能家的烤烟种植面积从起初的两三亩扩大到如今的三十多亩,烟后还发展起了秋豌豆等其他作物,一年能有两季收成,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中国烟草祥云大型水源工程不仅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更在促进农户增收、优化农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祥云县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生产呈现出勃勃生机。

走进祥云县沙龙镇青海湖畔的申洱花卉产业园基地,棚内乒乓菊、玫瑰等各类品种花卉绽放正酣。沙龙镇石壁村村民窦秋英正在染色桶前认真作业,她面带喜悦地说:“自从嫁到石壁村,我就成了家庭主妇,日子久了,难免会感到郁闷。幸运的是,村子附近建起了花卉基地,这让我看到了新的生机。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应聘成为了花卉管理人员。在‘家门口’工作,我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庭,我已经很知足了。”

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不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更成为招商引资的新热点与新高地。“我是土生土长的石壁村人,我亲眼见证了青海湖的演变。”大理天华生物农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曹倩楠感慨万千,“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水源、富足的劳动力,还有便捷的运输条件,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花卉基地选址于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像我一样选择留在家乡,不再远赴他乡工作了。”曹倩楠满脸自豪地说。

据统计,随着花卉基地的不断发展壮大,沙龙镇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花卉大棚当花农。沙龙镇通过土地流转,每年直接增收130万元以上,向周边农户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目前长期用工达250余人。

带动环湖新业态

沙龙镇位于青海湖边,依托环湖优势,围绕“城市农业生态园、农文旅融合花园镇”发展定位,坚持“以农为基、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总体思路,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加快推动青海湖农文旅一体IP。

沙龙镇水涨地村已成为农文旅融合的典范,“小炉匠”传习所、摩天轮游乐场、游览栈道等设施错落有致,成为祥云县新的旅游打卡地。

“以前,水涨地村饱受水患侵扰,雨季来临,村庄周围的水位就会迅速上涨,村民的生产生活面临巨大挑战。”水涨地村村民杨俊辉回忆道。青海湖工程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等,让水涨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青海湖的自然美景和当地独特文化,我开设了农家乐——玫瑰庄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四季变换的自然美景,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我有信心将玫瑰庄园打造成为游客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杨俊辉由衷地说道。

玫瑰庄园只是青海湖周边发展住宿、餐饮和零售业的一个缩影。随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周边城镇的农家乐、餐饮业、游乐场等第三产业兴起,为地方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及县域旅游经济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青海湖工程的实施,不仅为祥云县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青海湖工程的持续推动下,祥云县的生态环境将更加优美,农业生产将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

秋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青海湖面水光如镜,波光粼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滇中高原上。茶余饭后,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环湖路上散步,感受着夕阳西下后的别样风景。广阔的湖面下蕴藏着无限生机,正如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在生态文明的道路上正迈着更加坚实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进发。

[罗加丽 杨婷]